58 logo

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助力 58 同城,打造高经济性的 Redis 与云搜系统

  • “高吞吐、低延迟的数字化创新业务激发了对于内存的强劲需求,由此带来的高额成本凸显了寻找创新的内存介质的迫切性。受益于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革新的架构以及部署方式,我们得以突破 DRAM 内存的局限性,为 Redis 与云搜系统寻找到更具经济性的内存扩展之道。同时,持久内存还在更多业务上具备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我们将与英特尔进行更紧密的协作,利用持久内存加速数据价值的挖掘。”

author-image

作者

概述

在数据规模快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加速的今天,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计算、内存、网络等关键资源的增长难以充分覆盖内存数据库、应用搜索、内容推荐等应用日趋增长的资源需求,且面临着日趋沉重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压力。

在此背景下,采用创新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成为化解上述挑战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领先的生活信息服务提供商之一,58 同城高度重视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的投入。

近年来,58 同城不断扩大 Redis 集群规模,实现了 50T+ 数据量、500+ 服务器、日万亿级请求处理的能力,有效支撑上层应用的快速运行;同时,58 同城还提供了云搜服务,承载每天几十亿的查询流量。为了满足 Redis 与云搜系统对于内存的强劲需求,同时提升经济性,58 同城使用了基于第二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和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PMem)的服务器,提供了低成本的大容量内存业务场景解决方案,在满足 Redis 与云搜应用对于延迟等关键性能指标要求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 TCO。

背景与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动下,行业用户需要即时/近即时处理、分析的数据正在快速增长,促使了数据中心内存容量的快速提升,导致内存需求的快速扩张与内存总量的相对不足成为不可忽略的矛盾,影响了用户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成功实施。

在经济性方面,大容量内存池的构建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压力,用户不得不平衡内存容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以更好地保护 IT 投资,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创新、以及用户的持续增长,58 同城内存密集型应用的规模在不断增大,这些应用包括 Redis、云搜等系统。这在缩短了应用响应时间的同时,也让 58 同城内存需求量不断增长,给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带来了扩容、成本等多方面的压力。

解决方案与收益

使用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优化 TCO,提供高性能内存扩展方案

58 同城探索使用了基于第二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与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PMem)的服务器。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是一项变革性的内存技术,可提供融合高速、高性价比、大容量、持久数据保护、高级加密等优势于一体的内存选项。

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分为内存模式(Memory Mode)和应用直接访问(App Direct)模式。在内存模式中,它提供有 128 GB、256 GB 和 512 GB 容量,与普通的易失性系统存储器完全一样,但成本更低,能在保持稳定的系统预算的同时实现更高容量。

(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集内存性能、数据的持久性和存储的大容量于一身)

58 同城验证了在 Redis 与云搜系统中,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在性能、经济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有助于帮助 58 同城更好地满足 TCO 成本优化需求与业务对内存资源的需求,从而支撑快速增长的数字化创新业务。这些收益包括:

    更低的 TCO

要组建性能或容量相当的内存池,将仅需使用更低的成本。58 同城针对不同 Redis 版本所做的测试表明,通过使用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替换 DRAM 内存,可将 TCO 降低 20% 左右 6。这有助于 58 同城降低基础设施的 TCO,并在相同的成本下,获得更大的内存容量,从而实现更高的系统吞吐率(QPS)和更大的竞争优势。

▪    敏捷的应用模式:

除了 Redis 与云搜系统之外,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在更多内存密集型应用中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而且 58 同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在不对硬件进行调整的前提下,自由地使用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的内存模式或是 APP Direct 模式。

展望:内存与存储创新为数字化创新业务构建坚实底座

58 同城与英特尔围绕 Redis 与云搜系统的探索与验证显示,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在数据处理和应用加速方面具备出色潜能。这一突破性的内存与存储创新介质能够显著降低传统的内存和存储层级结构。通过缩小差距、减少瓶颈和解决数据延迟,使内存更靠近计算,为数据中心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多的价值。

围绕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的创新与应用实践,双方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强化合作,探索面向更多具体工作负载的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实际应用,同时强化在计算、网络等领域的合作,从而持续推动 IT 基础架构领域的创新,增强 IT 基础设施在性能、扩展性、稳定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表现,为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创新业务构建坚实底座。